低保能不能办下来到底谁说了算,是村支书还是乡镇民政部门?
许多人说如果村支书不同意,低保绝对办不下来,真相到底是不是这样?
向谁申请,谁审批?
谁说了算,最简单就是看向谁申请。
低保的政策是: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且财产符合当地规定,可以向当地乡镇或者街道办申请最低生活保障。
而在最终的审批方面,以前是县民政部门,现在都下放到了乡镇或者街道办。
从政策上来说,很明显乡镇是低保申请和最终审批的主体。这一点明明白白,没有一点歧义。
村委会的角色
在低保申请、审批、和日常管理环节,政策明确规定:村委会协助乡镇或者街道办进行低保申请、入户核查、动态管理、公示等工作。
也就是说村委会只是协助,比如帮助群众写书面申请,向乡镇提供准确和必要的家庭信息,村级公示等等。
以前规定的村级评议等等环节已经取消,目的就是简化低保申请的程序,防止基层权力滥用,打通“最后一公里”。
现实中的最后一公里
政策很明确,不管是低保的申请审批,乡镇或者街道办才是主体,村委会只是协助,但是在现实中,村委会尤其是村支书仍然具有很大的话语权。甚至个别地方要求,低保申请必须有村支书签字。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最后一公里为什么没有畅通?
一、虽然前期已经对申请低保的家庭的存款、车辆、住房、公司注册、社保等等信息进行了大数据比对,但是入户核查仍然是了解和掌握真实数据很重要的环节。而在这方面,村支书对申请人家庭的实际情况肯定比乡镇民政干部更了解。从村支书的那里了解到的申请家庭穷还是过得去的第一手信息先入为主。
二、任何时候谁都想自己说了算,而有些地方为什么要求低保申请上必须有村支书的签字,想给村支书分一杯羹吗?
恰恰相反,乡镇民政这么做完全是为了逃避责任。出了问题那个签了字的申请书就成了挡箭牌。
三、在有些地方很多时候,村支书就是土皇上。否则,在许多实际工作中,村支书如果不配合,工作根本无法开展。
破局的关键
首先,要把这种基层权力滥用和不担当不作为当成微腐败处理。
做为群众来说,不论是低保还是其它事情,遇到村支书掣肘要积极向相关部门反映。
总之,只有把基层权力滥用关进笼子,把不担当不作为规避责任钉在问责墙上,才能真正解决政策执行和落实过程中的关键障碍,确保惠农政策惠及广大群众,实现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无阻。